一塊屏幕、兩次轉(zhuǎn)述、三個窗口、四個多小時,通過北京法院“云法庭”系統(tǒng),承辦一起由市法援中心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的邱律師,幾經(jīng)努力,終于見到了受援人——聾啞人曹某。
今年春節(jié),新冠肺炎病毒的蔓延,瞬間打亂了原本平靜、祥和的生活。正在京居家工作的邱岳律師突然接到律所的電話,因疫情原因,所內(nèi)大多數(shù)律師都未返京,要求他立即承辦一件審限較急的法律援助案件,邱律師二話沒說,立刻行動了起來。
根據(jù)刑事訴訟法的相關(guān)規(guī)定,曹某是聾啞人,符合法律援助的條件,市法援中心在接到二審法院的通知辯護函后,指派北京市藍石律師事務(wù)所承辦該案。
疫情防控正在關(guān)鍵階段,出于監(jiān)管安全的考慮,到看守所會見受援人無法像疫情之前那樣安排,而法定的辦案期限又不允許無限期地拖延下去,受援人曹某既無法通過語言正常溝通又不識字,與其溝通十分困難……如何會見曹某以及會見后如何溝通交流,如何依法全面履行法律援助律師的職責,充分保護受援人合法權(quán)益,一系列困難擺在邱律師面前。
線下會見不行,不如線上試一試!邱律師和法院探討通過“云法庭”系統(tǒng)線上會見事宜。經(jīng)過商議,線上“云會見”方法可以一試,可是受援人曹某是聾啞人,會見還需要手語翻譯的配合,這給會見又增加了一定的難度。
幾經(jīng)努力,曹某、邱律師和手語翻譯人員最終通過“云法庭”見面了。原本平時兩個小時就能完成的會見,當天花費的時間竟然足足翻了一倍。雖然沒有面對面的交流,但是,通過彼此的屏幕,邱律師和曹某完成了疫情防控期間的“云交流”,詳細了解了案件情況。